众志成城的成语故事


众志成城

拼音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

基本解释众人统一的意志;形成坚固的城墙。比喻团结一致;力量无比强 大。城;城墙。

出处《国语 周语下》:“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”


众志成城的典故

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,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(公元前524年)和二十三年(公元前522年)时,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:一件是铸大钱,一件是铸大钟。大钱就是币值高的钱。景王试图以铸行大钱的方式来收缴民间的小钱。大钟即编钟。景王准备铸造两组巨型编钟,一组是无射(读yì),一组是大林。他打算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。

景王身边的大臣单穆公对此很担忧,极力加以劝阻。他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,是“绝民用以实王府”,是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掠夺;而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,既得不到悦耳的美的享受(钟过大耳朵承受不了),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。所以这样做将会使百姓离心,国家危险。但景王听不进去。

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,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,如果百姓怨恨,那就没有和谐了。他引用民谚“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:老百姓共同喜欢的东西,很少不实现的;而他们共同厌恶的东西,也很少不废灭的。但景王还是不听。三年间,既铸了大钱,也造了大钟。结果是,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,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众志成城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逴俗绝物 清·周亮工《书影》第五卷:“吾无务为逴俗绝物之行,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趋向。”
含辛茹苦 宋 苏轼《中和胜相院记》:“无所不至,茹苦含辛,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。”
初出茅庐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9回:“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,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”
冰解的破 清 曾国藩《<经史百家简编>序》:“惟校雠之学,我朝独为卓绝,干嘉间巨儒辈出,讲求音声故训,校勘疑误,冰解的破,度越前世矣。”
失魂丧胆 巴金《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》:“他那四方脸、紫红脸膛、宽肩膀、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、贯长虹的英雄气概,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。”
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49回:“此时素臣正在得君,真个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。旬月之内,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。”
自力更生 孙中山《中国问题的真解决》:“中国不但会自力更生,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国家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的麻烦。”
穷途潦倒 傅抱石《<郑板桥集>前言》:“他的一生,尽管够得上是盘根错节,穷途潦倒的一生。”
多谋善虑 清·李渔《凰求凤·画策》:“你是个多谋善虑之人,何不替我筹度一番,行了这个方便也好。”
杀鸡取卵 希腊《伊索语言 生金蛋的鸡》: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,从而一下子发大财,结果却一无所得